离全新的2015年,只有最后8天了。
这一周有很多阳光灿烂的日子,早晚的气温虽然不高,风吹过来也有些冷,但暖暖的阳光让整座城市都充满了温度。
对于以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来说,过去的2014年,他们的经历比常人更跌宕起伏,更艰难,因为生活中充满了疾病的生死挑战;但是他们又很幸福,因为他们更能感受到亲人的爱,家的温暖。
上周二下午,21岁的杭州外国语学院大二女生杨坤到浙大一院做了复查。“你恢复得很好。”医生给了她一个灿烂的微笑。杨坤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给医生展示了一个标志性的笑脸,因为戴着口罩,哈出的热气让眼镜都起了白雾。
两周前,被肾衰竭折磨了五年的杨坤做了肾移植手术,肾源来自她的父亲。
“这是我能为女儿做的最好的事情了。”杨坤的爸爸比女儿早一天复查,结果同样让人开心,这对乐观开朗的父女慢慢地适应起手术后的新生活。迎接杨坤的,是要努力让身体适应父亲的肾脏;迎接杨爸爸的,是未来单肾的生活。
这一周的每一天都是平凡的一天,不过对于杨坤和她爸爸这样,用乐观、开朗以及浓浓的亲情对抗病痛的人来说,因为亲人的付出,他们得到了另外一个肾、另外半个肝、全新的骨髓……他们的每一天,都是用爱换来的全新的日子。
钱江晚报在全省范围内寻找了9对与杨坤父女类似的亲属捐赠移植病例,讲述他们的温情故事。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无数陌生人。许多爱心人士向他们无私伸出援手,纷纷捐钱、捐物。接近年末,钱江晚报也为每个家庭提供1万元的爱心捐助,让这些愿意为亲人奉献自己健康的家庭,在亲人手术、康复的时候,解决一点金钱上的压力。
姐与妹——
妹妹59%的肝给了姐姐
昨天上午,淳安千岛湖28岁的方慧接了一个电话,是她工作的工厂负责人打来的,“你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最近回来上班吧,年底了也需要你回来帮帮忙呢。”
方慧和负责人确定了返回工厂的时间,是25日圣诞节那天。在家休养了一年半之后,方慧又将重新返回工作岗位了。24岁的妹妹方姣为姐姐捐出了59%的肝脏,现在,方慧除了每天吃药抗排异之外,身体状况和生病前并没有多少差别。
去年夏天的时候,方姣还是中医骨伤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她正盘算着再读个专升本,可没想到就在打算报名的那天,她接到爸爸电话:“你姐姐住院了,很严重,你赶紧回来一趟!”方娇吓呆了,之前听说姐姐身体不太好,怎么会突然这么严重?赶紧买了火车票,跟学校请假回杭州。
那时的方慧已经肝脏衰竭近一个月,大口大口吐血,肝脏细胞大量坏死,死神随时可能将她带走。
要真正让肝脏工作起来,必须进行肝移植,父母两人配型都没成功,赶来杭州看望姐姐的方娇,因为懂点医学,就问医生:“我的血型跟姐姐一样,如果可以捐,我一定要救姐姐!”
知道了小女儿的心思,做父母的又陷入了痛苦之中:两个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一个眼看着要不行了,可要不要牺牲另一个女儿的健康挽救这一个?
妈妈说不出话,一直哭。方娇劝爸爸:“我现在没工作,对家里没什么贡献,这就是我能做的呀!”
最后,全家人都哭成一团:姐姐活命的希望要让妹妹用健康去换,这真是没办法的办法啊!
方娇捐肝的配型进行得很顺利,当医生正式通知她可以捐献之后,方娇要求不要告诉姐姐。她悄悄住到姐姐楼上的病房,准备捐肝。
虽然自己学医出身,实习时也进过手术室,但方娇对捐肝到底是怎么回事并不太了解。她手机上搜索了肝移植的知识,用“郑树森+肝移植”做关键词,找到好多资料。“发现很多人都做了肝移植,我就不怎么怕了。”
对于这家人来说,最好的消息就是手术接近“完美”。
虽然妹妹把自己肝脏的59%都给了姐姐,人的肝脏细胞非常特殊,再生能力很强,半年之后,妹妹的肝脏就恢复到原来85%的大小。
在手术后,懂事的妹妹方姣为了省钱没有继续研读专升本,而在丽水的一家骨科医院找到了工作,到现在已经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了,一家人的生活,也因为姐妹两人的身体恢复以及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好。
父与子——
9岁儿子捐骨髓:爸爸要多少抽多少
上周三上午,在省中医院的病房里,台州人周金龙看到病友的家属在问小女儿,愿不愿意给爸爸捐血?小朋友怯怯地说:“我怕疼。”
周金龙很感慨,“我儿子真是怪了,当时捐骨髓给我,他就一点都不怕,我们也从来没有教过他这些。”
周金龙说,现在最盼望的,就是明年能再工作,缓解家里经济压力,一家人开开心心。
周金龙的儿子叫周建丰,今年9岁,是台州临海市东塍镇胡岙村四年级的一名小学生。
小男孩的人生,还真是跟着名字走,小小年纪,已经做了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
去年9月,小建丰的父亲周金龙被诊断患有高危型白血病。医生说,保命的办法只有一个:早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就在各种配型的希望几乎破灭的时候,当时8岁的儿子小建丰与爸爸配对成功。周金龙却犯了难:“农村里都流传抽骨髓会抽出大毛病来,我那个时候想放弃了,况且儿子太小,不能用他的血救我。”
周金龙老婆压力很大,背着家里的老人,偷偷把儿子建丰带到杭州来,路上眼泪涟涟问他:“爸爸身上没有血了,要你的血救命,你捐不捐给他?”
“我是男子汉,什么都不怕,只要能救爸爸,需要抽多少就抽多少。”虎头虎脑的小建丰坚定地说。
夫妇听了叶宝东医生的讲解,知道在当今的医疗条件下,捐献骨髓并不会给捐献者带来健康威胁,一天天虚弱下来的周金龙同意移植。
去年12月29日,小建丰在省中医院第一次接受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成为了浙江省内年纪最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第二天,小建丰第二次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先后两次共采集355毫升造血干细胞,周金龙父子之间的骨髓移植手术非常成功。
小建丰这两次造血干细胞采集的表现,让现场的医护人员都惊叹:“在抽取过程中,小朋友常常紧皱眉头,但就是没吭声,两次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始终没掉一滴眼泪。”
一年过去。记者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见到周金龙,他肤色黑,眉宇间、脸颊上起了不少痘痘,看上去比33岁的实际年龄显老。钱报记者问他:“这一年过得好不好?”
“现在身体状态还不错,还在吃药。”
周金龙昨天来杭州,本该做一个定期全面复查。但是一问费用,可能又需要好几千元,他跟主治医生、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叶宝东医生商量,想拖一拖。
“去年做移植前后花了50多万元,家里借了35万,医保报销了大概15万后,现在还有不少钱没还上。”
说些高兴的事情。身体渐渐恢复的周金龙,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他喜欢谈儿子。
“儿子怎么样?”
“他在老家要上学,就没来,现在身体都蛮好的。”
在周金龙的微信中,经常毫不保留自己对儿子的感情。有的时候,他会发一张儿子虎头虎脑的照片,穿一件汗衫的时候,有个小“将军肚”。配图文字写着:“我爱他。”
本报记者 张苗 章咪佳 本报见习记者 张冰清
本报通讯员 王蕊 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