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的阳光钻过淡绿色窗帘,洒在窗边的一只玩偶熊上。房间里传来监护仪的“滴哒”声……这个像家一样安静祥和的地方,每天都在与死神角力,如同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里,就是北京儿童医院PICU。
早上8点,正是病房交接班的时候,医生们忙着交接每个孩子的病情,伴随着各种仪器的工作声,进行着每一天的常规检查。护士们则逐一帮那些无法起身、昏迷甚至无自主呼吸的孩子们做着晨间护理、输液治疗、记录病情。
“滴滴滴,滴滴滴……”这时,一张病床的监护仪突然发出速度极快的警报声,病床旁边一个小推车上摆放着高低不同的容器,一位正在做操作的医生快速将一个黑色的管状仪器从孩子的气管插管里取出,另一位医生马上用气囊接上氧气给孩子通气。
PICU的科主任钱素云(右一)和她的团队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着这块“责任田”,这里的每台仪器设备、每项工作流程,对于钱素云来说,都再熟悉不过,这里承载着他们抢救成功的幸福和自豪,也有着目睹生命离去的无奈和痛心。这里,被患儿家属称为“守住孩子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
在周三上午例行的教学查房中,“细节、细心”被钱主任再三强调。在检查一位患儿体征时,她轻轻抬起孩子的双脚,低下头仔细查看,后来向患儿的主管医生询问了一些检查数据。“这个患儿的手脚干燥,检查结果可以看出来缺乏微量元素,注意调整孩子的营养处方。”教学查房时,钱主任解释了判断依据和调整方案。
为了更好地照顾患儿,医生和护士们的工作分为白班和夜班,但实际上经常会“连轴转”。尤其是夜班的压力非常大,很多危重患儿是夜里紧急转来的,夜班的医生护士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随时处理。有时候病房里就算只有一个不稳定的病人,也能让所有的医护人员忙上一整夜。
“病人永远不会像教科书上写的按部就班,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也要求我们随时行动去处理。最沮丧的是,有时候千辛万苦,付出很多心血,眼看孩子开始好转了,却突然风云突变,急转直下,功亏一篑,那时候的失落和难过,常人很难体会的。”说此话的副主任王荃正在查看数据。
“生命很脆弱,危重患儿就像在悬崖边上,如果有些细节你这里没做到或那里没做好,可能就会把孩子往下推,再也拉不回来了。”在钱素云看来,PICU的工作需要仔细再仔细。
这里的医生经常会从前一天下午4点多接班(实际上他们上午已经工作了半天),一直工作到第二天中午以后,有时甚至要到晚上6、7点,中间除了吃饭,没有休息的时间。这对PICU的大夫而言,已成了“家常便饭”。
高超的医术,暖人的话语,细心的服务。与其说这里是一个病房,倒不如说这里是一个家,一个守护孩子生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