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陶刚
本报通讯员喻锎 杨敬慈 记者田巧萍
今年是个暖冬。除了元月29日和2月1日下雪时气温有所下降外,三九、四九的气温都比往年要高。武汉晚报田巧萍导医从武汉市规模最大的皮肤专科——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了解到,今冬冻疮患者较往年明显减少。每年到这个时候,这里要接诊800多位冻疮患者,而今年不到300位。今年到这里来看病的冻疮患者,主要是夜行人,他们需要在夜间或凌晨工作。
早餐店老板手冻得像紫萝卜
2日下午,田巧萍导医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见到30多岁的曾女士,她的脸颧部发红,双手一直捂在口袋中,直到坐在童中胜医生的面前,她才羞怯地把手伸出来。她的双手背部隆起了大块水肿的暗紫色淤块,手指也冻得跟紫萝卜似的。
曾女士是一家米粉早点店的老板,每天凌晨就要起来准备米粉,天亮了有食客来,她又要用手抓取湿润的米粉下到滚水中,店门又总是敞开着,冷风不断地往里灌。每煮好一碗米粉,浇注上热汤,再端给食客……就这样,一冷一热、一湿一寒,她的双手被冻坏了。
童中胜给曾女士开了可增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樟脑软膏,以缓解她的手部肿胀和止痛、止痒,并一再叮嘱她一定注意双手保暖、干燥,制作米粉时要戴上手套。
“夜行者”暖冬也易生冻疮
除了曾女士这样的早点摊小老板需要在半夜或凌晨工作外,交警、司机、高速公路收费员、环卫工人、保安、报纸投递员、送奶工、卖菜小贩、快递公司理货员都属于“夜行者”,他们也是今年看冻疮的主力军。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童中胜说,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炎症损害,好发于手足、面颊、耳廓等末梢部位。末梢循环较差的人,如果长期置身于10℃以下的环境中,便易发生冻疮。因为,温度低于10℃时,手足、面颊、耳廓等末梢部位的皮下小动脉受到寒冷刺激,会出现收缩,久之血管麻痹而扩张,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使细胞损伤、组织水肿和炎性反应,从而发生冻疮。
夜间工作的人,在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开始工作,加之长期皮肤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环境,易发生冻疮。尽管夜行人会穿着较厚,但四肢末梢及外露部位,如手足指(趾)关节侧面、足跟、足缘、面部、鼻及外耳等处,却很难得到保护,而这些地方也正好是冻疮好发之处。
做好防护比生疮再治更重要
冻疮治不如防。童中胜医生提醒,需早出晚归或长时间在低温户外活动的“夜行者”,不能以自己是否感觉到冷为依据,只要天气预报最低气温低于10℃,就要做好防护。除身体保暖外,更要注意手、脚、脸、耳部的保暖,在防寒的同时还要防水。也可在出门前在这些易生冻疮或曾生过冻疮的部位,预涂抹凡士林或其他油脂类,以保护皮肤。且局部保暖时,注意手套、鞋袜宜宽松,不可过紧,避免末梢循环不畅。
有些“夜行者”会随身携带酒以御寒,少量饮酒可助扩张血管。童中胜指出,这是个错误的做法,喝酒引起血管扩张,会加速热量的散失,更易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