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尤佳 本报记者 何丽娜
“医生,我家宝宝一下吃了50多片乳酶生,怎么办?”几天前的一个中午,杭州市中医院急诊室来了一对年轻的父母,他们抱着一个小女孩,脸上写满惊慌和焦虑,小孩也是满脸泪水。
趁大人不注意时,孩子因好奇或喜欢某些口味,偷吃了家里的药品,这样的意外常有发生。只是有的经急救处理没什么大碍,而有的则是悲剧收场。面对此类意外,我们在提醒家长们要保管好家中药品的同时,或许还可以关注下药品包装的“儿童安全锁”问题。
小女孩一口气吃下58片乳酶生
女孩瑶瑶今年3岁,还没有上幼儿园。平时爸妈去上班,由奶奶在家照顾。瑶瑶很乖巧懂事,家里人都很宠爱她。中午,奶奶在厨房准备午饭,等她将饭菜端出来时,看见小瑶瑶手里拿着一只空药盒,嘴巴里不停地嚼着什么。
奶奶大惊失色,忙从瑶瑶手里抓过那个小药盒,上面写着“乳酶生”。奶奶看了稍微松了一口气,这个药是帮助消化的。这一盒药是前段时间买的。因瑶瑶消化不好,当时给吃了一周。
奶奶再一看药盒,发现上面写着一百片剂量,“一次两片,每天3次,服了一周,应该是42片。这意味着,小家伙将剩下的58片全吃光了。”奶奶吓出一身冷汗。
可是瑶瑶好像还一点事情没有,告诉奶奶这个药糖糖很好吃。“千万不要吃坏啊!不要有什么事情啊!”心急火燎的奶奶赶紧打电话给孩子爸妈,让他们立刻回来。孩子父母亲打上车,抱着女儿赶到杭州市中医院。
中医院小儿科余峰主任医师接诊瑶瑶,发现是误食药物。医生除查身体,还给开出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单据。
“小家伙各项反应都挺正常的。乳酶生是一个活菌制剂,用于消化不良、腹胀及小儿饮食失调所引起的腹泻、绿便等。虽然一下子服用五十几片,但是各项检查出来也都是好的,先不用洗胃了,家长密切注意观察好了。”
40%的儿童曾经偷吃过药
“儿童误服药品,这是急诊医生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拿这段时间来说,我们接诊到的类似的病例就不少。”余峰医生说,前几天他接诊了一个27个月大的宝宝,误服了奶奶的四十颗心痛定后被送进医院,因为这个药有扩张血管和降血压的作用,最后帮孩子做了洗胃治疗,真是大费了一番周章。
根据2011年中国医药包装协会收集的数据显示,粗略估计我国儿童(年龄小于15岁)每年因药物中毒而就医的患者约为3万~5万人,因药物中毒而死亡的儿童约有2000~3000人,因药物中毒而留有后遗症或致残的儿童约有3000~4000人,每年治疗这些患儿的费用超过2亿元。
另有资料显示,儿童急性中毒病例中,药物中毒比例占28.83%,以1岁~6岁儿童发生误服的比例最高。而比较常见的误服品种为抗癫痫药、降压药、退热药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曾有医生对多位1岁~3岁的儿童家长进行调查显示,有40%的儿童曾偷吃过药物。由于儿童机体发育尚未成熟,与药物代谢有直接关联的器官及系统功能大大低于成人,当儿童发生误服和超量服药时,分解代谢慢,不易排出,对机体主要脏器损伤大,病情凶险,即使救治及时,也容易发生后遗症甚至死亡。
95%以上药品不具备儿童保护功能
虽然,在一场场悲剧发生后,医护人员和媒体都一次次提醒,一定要保管好家中的药品,最好是能放到儿童不易拿到的地方,然而,仍然不能避免类似意外。
这两天,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秘书长蔡弘,正好来杭州参加浙江省医药包装产业发展研讨会,他觉得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药品的包装,因为在我国的药品包装市场中,95%以上药品不具备儿童保护功能。
而这里所讲的药品包装儿童保护功能,一般是指儿童和成人部分口服用药(如心脑血管治疗用药、精神类用药等),采用儿童不易轻松打开、撕开的包装,防止儿童误服,但成年人可以无困难地开启。
说到药品包装儿童保护功能的作用,蔡秘书长还列举了国外一些成功案例,如澳大利亚在强制要求生产商对药品和有毒物质提供儿童防护式包装后,儿童中毒死亡率降低了45%~60%,因类似伤害而接受门急诊治疗的人数降低了60%~90%。
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未建立药品儿童安全包装的法规,对药品和有毒物质必须采用防止儿童误服的包装也没有相应的要求。
“管理规范的缺失,审批流程的繁琐,企业对成本和利益的重视,都是我国药品儿童安全包装没能普及的重要原因。”浙江省医药包装协会会长李惠兰说,省内有400多家药品包装企业,但据她了解没有一家有生产儿童安全包装。
不过她表示,作为这个行业中的一份子,她接下来会尽可能发挥协会的力量,呼吁越来越的会员单位关注儿童药品包装,并引导他们在这方面做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