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蒋荣猛(左一)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培训当地工作人员。
曹 政摄
解放军首支援塞医疗队队长李进(左一)为塞方工作人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黄显斌摄
解放军302医院医生对塞方医护人员穿戴防护用品进行检查指导。
黄显斌摄
埃博拉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病死率高达60%-70%。尽管中国输入性风险较低,但传染病防控没有国界,埃博拉究竟离我们有多远?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解疑释惑,以期消除公众认识误区,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编 者
一问:是否通过空气传播?
埃博拉病毒致死率虽高,但并不是传染性最强的病毒,其传染性为中等,不及SARS、流感等呼吸道传播疾病
埃博拉病毒被称为“非洲死神”,它是一种严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极高,生物安全等级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高,防护越严格。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在非洲发现,而今年此次疫情出现的病例和死亡数字,远远超过了过去埃博拉流行疫情的总和。
1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埃博拉病人数为14413例,死亡5177例,疫情数字来自8个国家。很多人担心:病毒会变异成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吗?
在目前西非国家的暴发疫情中,大部分病例是由人传人导致的。健康人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精液)而感染,或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被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用过的针头而感染。
中国疾控中心副研究员向妮娟说,埃博拉病毒主要的传播来源是感染了病毒的动物和病人。到目前为止,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方式来导致人与人的传播。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医师蒋荣猛正在塞拉利昂担任培训工作。他说,还没有证据证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埃博拉病毒并不是传染性最强的病毒,传染性中等,不及SARS、流感等呼吸道传播疾病。
向妮娟介绍,有限的证据证明,在实验条件下,一些实验动物有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但没有任何人间病例发病感染的证据。至少截至目前,没有通过空气传播然后导致人类感染发病。
蒋荣猛指出,疫情暴发以来收集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埃博拉病毒传播方式与已知的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传播方式和通过空气传播的细菌的传播方式不同。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医师韩冰认为,尽管病毒会发生变异,但是变异后其传播方式不发生改变。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埃博拉病毒有空气传播变异的情况。
网上有传言说,埃博拉病死率高,是因为其为“不死”病毒。韩冰介绍,埃博拉病毒很脆弱,紫外线很容易就可以杀死它。加热、高温和消毒剂(如肥皂水和高浓度酒精)也可以使之灭活。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体液培养的埃博拉病毒最长也只能存活几天。由此可见,埃博拉病毒不是“不死”,而是“易死”。他认为,作为接触传播的疾病,避免和病人的直接接触,做好手卫生非常重要。
针对美国、西班牙护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事件,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研究员分析,这不能排除甚至要高度警惕经空气、飞沫传播等可能性。对于新发或卷土重来的烈性传染病,要善于发现新的敏感点,不要忽略防范任何难以排除的传播途径。公共卫生的原则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二问:没有药物疫苗怎样防?
传染病“治得不如传得快”,下功夫“治”是扬汤止沸,控制“传”才是釜底抽薪
到目前为止,埃博拉出血热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医生在临床上对于埃博拉患者束手无策、根本就没法治。美国和西班牙染病护士康复出院就是明证。
韩冰说,埃博拉是可治的。虽然暂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但是已有一些试验性药物取得一定疗效。而支持治疗,如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提高存活率尤为重要。由于呕吐、腹泻,病人脱水现象严重,即使口服补液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向妮娟说,临床医生能够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病人出现发热时就用退烧药;病人出现感染时要控制感染;病人出现休克就采用对抗休克的办法;水电解质失衡时就用保持水电解质能够平衡的辅助药物。总的来讲,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只有这些支持或者对症的疗法。
自非洲发现埃博拉出血热至今已经38年,但全球范围内仍然没有被批准使用的有效疫苗或者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消息称,不会很快就有疫苗或者药物上市。
在曾光看来,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药物和疫苗上是不现实的,远水不解近渴。他认为,当前注意力要集中在如何防控上。最为关键的是,靠治疗为主去应对埃博拉病流行,肯定不靠谱,还得靠科学防控。传染病“治得不如传得快”,下功夫“治”是扬汤止沸,控制“传”才是釜底抽薪。
埃博拉出血热和2003年非典有一定的相似性。向妮娟建议:一是隔离传染源,把病人严格进行隔离治疗;二是追踪管理密接者;三是医务人员做好现场防护。应对埃博拉,防控非典经验值得借鉴。
塞拉利昂时间11月13日上午10时,中国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第一期公共卫生培训班开课,这标志着中国的公共卫生师资培训援助项目正式启动。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并担任中国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队长。他介绍,埃博拉防控培训项目是这轮援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首批20多名学员在完成培训后,将和中方专家一起组成培训小组,对来自社区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队计划在弗里敦及周边地区,用4个月时间培训4000名社区人员,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埃博拉病毒预防和控制措施。
韩冰说,只要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传染源,便可减少传播。在治疗病人时,做好个人防护,可避免感染。同时,通过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可进一步减少传播发生。因此,埃博拉是可防、可控的。
三问:会不会在国内大面积扩散?
中国属于距离西非较为遥远的国家,输入性风险较低。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足以保证埃博拉不会出现暴发流行
埃博拉“走出非洲”,疫情的发展超乎人们的想象,埃博拉会不会在国内大面积扩散?
世界卫生组织埃博拉出血疫情传播的风险评估显示,中国属于距离西非较为遥远的国家,输入性风险较低。
蒋荣猛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的大规模流行,主要是因为当地糟糕的医疗卫生条件、近乎隐形的防控体系,还有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对尸体处理方式造成了埃博拉大规模传播。因此,埃博拉病毒在我国不可能大规模流行。
截至目前,我国境内无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报告,无我国公民境外感染报告。专家研判认为,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难以在短期内扑灭,疫情发展已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疫情输入风险进一步加大。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李德新介绍,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与通过呼吸道传播相比,更容易控制。我国口岸已经加强排查监测,一旦有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输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足够的能力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
李德新表示,虽然我国没有埃博拉病毒毒株,但是相关科研对活病毒的依赖越来越少。目前世界上已有的关于埃博拉的检测技术,我国都已储备。中国疾控中心实验室24小时值班,并能在3—5个小时内完成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检测。
防控埃博拉,我国的策略是“守门”加“出击”。11月14日,由217名人员组成的新一批中国援非抗疫队伍出发。至此,我国向西非疫区国家提供了总价值7.5亿元的紧急现汇、粮食和防控物资等,累计1000人次医卫人员援非抗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卫生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说,传染病防控没有国界,应尽快有效地控制西非疫情,防止扩散蔓延。
从接受国际援助到提供国际援助,现在是中国公共卫生的转折点。梁晓峰说,从等着疫情进来,到主动深入疫区;从发生后再应对,到提前做好防控准备。关口前移、联防联控是这次埃博拉疫情防控的新特点。有了应对SARS和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应对疫情更主动。
李德新强调,公众对埃博拉要高度警惕,但不必紧张。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足以保证埃博拉不会出现暴发流行。